好看热讯 http://www.xftls.cn 从琉球说起吧。琉球,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冲绳,在历史上并不是日本的领土,而且在历史上很长时间,琉球都是中国的势力范围。 1372年,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,诏书中称其为琉球,从此“琉球”就成为该国的正式名称。从中可见,连琉球国的国名也是中国取的。 据《殊域周咨录》记载,该诏书说: “朕为臣民推戴,即位皇帝,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,建元洪武,是用遣使外夷,播告朕意,使者所至,蛮夷酋长称臣入贡。惟尔琉球,在中国东南,远据海外,未及报知。兹特遣使往谕,尔其知之。” 那时候的琉球有三个国王,分别是中山王、山南王、北山王,琉球国中山王察度接到明朝诏书后,率先称臣领诏,并派遣王弟泰期,与杨载一同来明朝,奉表称臣。第二年,其他两个国王也向明朝派遣使者称臣。 因为琉球的三个国王互相攻伐,导致民不聊生,朱元璋知道这个情况后,还特地下了一个诏书调停: “使者自海中归,言琉球三王互争,废弃农业,伤残人民。朕闻之不堪悯怜。”因此要求他们“能体朕意,息兵养民,以绵国祚”。 后三王果然罢战息兵。足见此时中国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权威,当时的琉球实是中国的属国。 可是琉球作为中原王朝属国到了十九世纪70年代却被日本改变了,日本一步步地吞并琉球,清王朝却始终没有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。1879年,琉球被日本吞并。 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时间点,1879年,此时的日本实力尚弱,根本不敢与清朝一战,如果清朝出兵,日本的阴谋必然不会得逞,但是清军就是不敢开这第一枪,步步妥协、退让。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,这个时候清朝的北洋水师已经具备作战规模,应该敢打了吧。1886年,北洋水师精锐战舰访问日本,在日本长崎靠岸后,北洋水兵上岸游览时与日本武装人员发生冲突,遭到日本警察和民众的围攻,北洋水师官兵有数十人伤亡,北洋水师总教习、英国人琅威理下令立刻炮轰长崎市区,他说: “即日行动,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。” 琅威理是标准的英国海军军官,以治军严明著称。他在任期间,教导北洋水师舰队官兵学习英国海军的条令,风纪严肃。琅威理对北洋水师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,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。就连丁汝昌本人也认为:“洋员之在水师最得实益者,琅总查为第一”。 身为总教习的琅威理看着自己的士兵在日本受欺负,愤怒不已,毫不犹豫地下令开炮,但是却没有得到李鸿章的批准。 “长崎事件”发生后,李鸿章召见了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,并对其说: “开启战端,并非难事。我兵船泊于贵国,舰体、枪炮坚不可摧,随时可以投入战斗。” 李鸿章也知道北洋水师强于日本海军,但是却没有敢开战的勇气。试想一下,北洋水师炮轰长崎,这在历史上将多么大快人心啊。可是这第一发炮弹,终究没有发出。 等到了甲午战争前夕,这种退让更明显了。甲午战争并不是突然爆发的,日本为此准备了几十年,光在朝鲜,清朝就与日本博弈了十多年。 在甲午战争前,清朝在朝鲜半岛是能够压制日本的,尤其是在19世纪80年代日本海军实力较弱的情况下。但是实力强的清朝却对日本步步退让, 1882年,日本通过与朝鲜签订《济物浦条约》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。1884年,日本同清朝订立了《天津会议专条》,规定日本可以向朝鲜出兵。朝鲜半岛那可是清朝自己的势力范围啊,清朝就这么拱手相让。 所以为什么甲午战争在朝鲜半岛开打,那是清朝退让的结果。因为在朝鲜半岛的博弈中,清朝即使在自己实力占优的情况下,也只是采用压制手段,而不是选择通过一场战争彻底将日本逐出朝鲜半岛。 所以清朝在朝鲜对日本竞争,是幻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策,直到日本实力上来了,选择与清军开战,才结束这种对峙局面。如果日本不发起甲午战争,清朝会一直这样与日本对峙下去,不知何年何月。 清朝不会打仗吗,并不是,镇压太平天国起义,镇压义和团,清朝可是敢打敢杀啊、杀伐决断,连俘虏都杀,可是一旦对外时,就犹犹豫豫、畏首畏尾了。 对于日本,我认为千万不要惯着它,清朝就一直惯着它,结果惯出了甲午战争。历史说明,清朝在实力强的时候,不收拾日本,等到日本实力强的时候,它会果断地选择与清朝开战,它会惯着咱们吗?不会,它从来不考虑谁开第一枪,它只会考虑这第一枪开出去会不会赢,因为胜利者是不在乎被指责的。 所以在2012年,日本上演“购岛”闹剧时,空军大校戴旭就说: “中国人思维僵化最典型的证明,就是纠缠谁开第一枪,从卢沟桥纠缠到现在,日本都驻军北平了,还纠缠这个问题,现在又是,日本都通过购岛协议了,它这不是第一枪?非得金属枪管射出去的才叫第一枪?”——出自《环球网军事频道独家访谈戴旭大校》 戴旭大校的话语振聋发聩,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大义时,该出手时就出手,尤其是自己实力占优的时候,如果清朝早有这个意识,就不会有甲午战争的惨败了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